close

20230731.png

#前言

 #信封理財法與333理財法

#631與532理財法

#六罐子理財法

#總結

 

前言

最初還是理財小白甚麼都不懂時,慶幸自己當時並沒有特別愛花錢的嗜好或習慣,雖然學生時的收入不高,通勤還是能省下了住宿費及伙食費,因此還是有存到一些緊急預備金,直到開始翻閱理財書籍與雜誌後,發現了幾個以下常用的幾個理財法,也可以在不同的人生時期去套用不同的理財方式,重點是清楚現金的流向及花費,這樣才能知道是否有入不敷出的狀況,並且是否占比太大有可以改良並提高儲蓄或投資的比例,以下大略的介紹。

 

信封理財法與333理財法

信封理財法是將不同用途的金錢用不同的信封分類,通常為生活日常支出、投資與儲蓄,生活支出舉凡房租、伙食費、水電費、交通費、保險等支出,投資用途像是基金、ETF、進修等等,儲蓄是緊急預備金,活存定存等,如果將這三項均分成三等份,其實就是333理財法了。也有將信封理財法分成六個的例子,網路上有人將它細分成六份,分別是房租房貸、生活支出、保險費、緊急預備金、投資、子女教育費,這樣的分類也無意間建立了專款專用以及預算概念。

 

631與532理財法

631則是將生活支出用途的部分,控制在收入的60%的部分,而投資理財中則是股票、基金、債卷定存等佔30%,最後的10%做為緊急預備金或是保險金之類的風險規劃,而532只是將生活支出的比例縮小至50%,並把多餘的10%調整至緊急預備金或保險的差別。

 

六罐子理財法

從《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書中提到的理財方式,將收入分六個等分,每個月將所有收入,按照比例分成6個帳戶,分別為:生活支出(55%)、財務自由(10%)、教育進修(10%)、儲蓄(10%)、玩樂(10%)、慈善捐贈(5%),並且每個帳戶的錢都只能用在規定用途。

以上的理財分配是一般的建議,但每個人的收入支出條件與隨著年齡等重大變化時,可以思考一下當時的理財方式在收入結構與家庭結構改變時是否還適合?例如:學生或當兵時期的收入雖有限,但支出也相對較低,可以考慮用333理財法。

而532理財法如果收入遠大於支出,則可以改用5成的比例存起來,3成的比例做生活日常支出,2成比例做緊急備用金等,有交往對象或有家庭後家庭負擔較重時,可能就考慮轉變為631理財法,其中6成為日常生活支出,3成儲蓄投資,1成的保險作風險規劃控制。

早期銀行都沒有所謂子銀行的設定去做區隔及分類,隨著銀行系統及功能的設定,現在有許多銀行都有相關的功能,像是 國泰世華、台北富邦、台新Richart、玉山銀行、永豐銀行等,所以現在也不用開不同銀行帳戶去做分類區隔了,想當初沒有這功能的時候,因為薪轉銀行實在很少ATM,特地再去開了全台7-11的中國信託戶頭,一方面做區隔,另一方面也省了跨行的手續費。

 

總結

記帳與理財法的目的主要是建立存錢的習慣並得知金錢的流向,在【從0開始打造財務自由的致富系統】的書中提到,有意識的消費,並不只是削減在各種事物上的花費,而是決定什麼是重要的,值得花大錢,不要盲目的把錢花在每件事物上。很少人會去決定什麼對他們來說是重要的,這也是為什麼需要有意識的消費原因,正因為金錢有限,所以更應該好好理財把錢花在我們熱愛的事物上。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投資理財 理財規劃 儲蓄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資菲爸摸理財 的頭像
    小資菲爸摸理財

    小資菲爸摸理財

    小資菲爸摸理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